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将于4月17日在南平启幕。近年来,福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来福建,福气多,一路山海一路歌”等标签愈发深入人心。福建正以“清新”之名,书写人气聚合、产业融合、资源整合的协奏曲,全力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清”福建:生态与文化交融共生的千年底蕴
“清”是福建文旅经济的鲜明底色。
福建之“清”,既是“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的生态之“清”;亦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化之“清”。
福建1号滨海风景道(福建省文旅厅供图)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全国第一,是全国最“绿”的省份。经中国工程院评估,福建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第一,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福建省文旅厅供图)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串联的碧水青山,福建1号滨海风景道联通的山海画廊,勾勒出“清新福建”的生态底色。“万里茶道”与“海丝起点”在此对话千年。
生态筑底,文化赋魂,山海偕行。自古以来,海洋文明和中原文化在此激荡交融,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八闽文化。从“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三坊七巷,到“继往圣 开来学”的武夷精舍;从“红砖古厝”五店市,到“钢琴之岛”鼓浪屿……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融于山水之中,根植于八闽儿女心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福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
“新”福建:科技赋能与业态创新的双向奔赴
“新”是福建文旅经济的核心动能。
福建以“文旅+”模式拓展边界,提升影响力、展示新形象,培育数字文旅新业态。以“数”赋能,福建文旅破“屏”出“圈”,书写山海之间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平潭国际旅游岛“蓝眼泪沙滩”上,数架搭载LED灯光的夜光风筝划破夜空,游客手握智能手环,随着手势摆动操控风筝轨迹,仿佛在指挥一场光影交响乐。
折叠渐进式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剧照。(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在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作为国内首个折叠渐进式剧场,《最忆船政》实景演艺项目巧妙地将船政空间特色与现代科技融合,通过虚拟及增强现实、浸入式3D Mapping、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白+黑”“内+外”全天候的动态交互式观演体验。
泉州则将非遗的代表性元素融入游戏《魔域》《魔域口袋版》中。通过数字化“复刻”泉州文化轮廓,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参与以泉州渔女文化为背景的剧情任务,学习“簪花围”的制作工艺。游戏中的金秋幻兽“渔歌”以“惠安女”为原型,力图打造中国版“海的女儿”。
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以“科技感”为亮点。大会前夕,《月映武夷》数字化演艺项目正在做公演前的冲刺排练。《月映武夷》以宋式美学与科技融合,首创270°全景智能水舞台系统,通过数控水幕与裸眼3D技术,将“双世遗”自然景观转化为动态艺术画卷。
大会期间,《魔域》出品方网龙还将推出“武夷茶缘VR体感互动”项目。通过高精度3D建模、空间定位和感官反馈技术,体验者佩戴高清VR设备,坐在智能骑马机上,就能“策马”游历武夷仙境,沿着九曲溪饱览丹霞奇观。
“山海巡音,八闽有福”沉浸式文化特展、 “传奇武夷”行浸式数字剧场、“飞越福建”飞行球幕影院……科技与文旅的碰撞,让福建的“山海画廊”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而是演变为一场跨越虚实、连接古今的流动盛宴。
清新福建:从“流量”到“留量”的文旅实践
福建将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之一,致力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目标直指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24年福建旅游人气高涨,接待旅游总人数6.5亿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835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邱汝泉 摄)
以天为幕、以地为台、背靠大王峰、面对九曲溪,来自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享受。自2010年首演至2025年初,《印象大红袍》累计演出超6200场,累计接待观众超870万人次。
演唱会一票难求是福建演艺经济火热的缩影。2024年福建累计开展营业性演出2.53万场,同比增长54%;观演观众527.4万人次,同比增长96%;营业总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67.5%,“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热点。
福建以“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品牌为统揽,遵循“一市一品、一品一策、一策一业、一业一龙头”的原则,塑造出既具福建特色又具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福建文旅正向着“万亿级”新目标迈进——预计到2026年,福建省将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7.3亿人次以上;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00万人次以上,旅游外汇收入60亿美元以上。(文/林彭)